形态描述
翅展 雄36~38mm,雌约42mm。
形态 雄蛾触角干浅黑棕色,栉齿黑棕色;下唇须浅黑棕色,外侧上方黑棕色;头部和胸部浅黑棕色,后胸背中央有一丛棕黑色鳞毛,具光泽;腹部浅棕灰色,无背毛丛。头部下面浅黑棕色,胸部下面和腹部下面浅棕白色;前足和中足外侧浅棕黑色,内侧浅棕白色,腿节和胫节外侧具棕黑色长毛,后足浅棕白色,胫节外侧具浅棕白色长毛。前翅浅棕黑色,基部带红灰色;近基部有二个相似的环状斑,其斑为红棕色,斑的边缘浅棕黑色;外线浅棕黑色,为一列连续的新月形纹,十分内斜;在翅外缘有二列浅色斑;中室末端有一浅黑棕色横脉纹,其周围为浅棕色。后翅浅棕灰色。前翅和后翅反面浅棕白色,具浅黑色横带。
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宽马鞍形;钩形突粗钩状,在背部中央的基半部有两条纵脊,其顶端在钩形突的中部汇合并向上隆起,钩形突的两侧各有一泡状突起;颚形突的顶端骨质化;基腹弧细条形;抱器瓣基半部宽,端半部窄,在其基部背角和腹角骨质化;囊形突不发达;阳茎甚小,顶端略扩大。
本 5♂♂,海南尖峰岭天池、1973.Ⅲ.19~25、王子清、方承莱采;1♀,浙江遂昌、1980.Ⅷ.10、朱南海采;3♂♂,甘肃文县铁楼1450m、1999.Ⅶ.24、朱朝东采。
形态 雄蛾触角干浅黑棕色,栉齿黑棕色;下唇须浅黑棕色,外侧上方黑棕色;头部和胸部浅黑棕色,后胸背中央有一丛棕黑色鳞毛,具光泽;腹部浅棕灰色,无背毛丛。头部下面浅黑棕色,胸部下面和腹部下面浅棕白色;前足和中足外侧浅棕黑色,内侧浅棕白色,腿节和胫节外侧具棕黑色长毛,后足浅棕白色,胫节外侧具浅棕白色长毛。前翅浅棕黑色,基部带红灰色;近基部有二个相似的环状斑,其斑为红棕色,斑的边缘浅棕黑色;外线浅棕黑色,为一列连续的新月形纹,十分内斜;在翅外缘有二列浅色斑;中室末端有一浅黑棕色横脉纹,其周围为浅棕色。后翅浅棕灰色。前翅和后翅反面浅棕白色,具浅黑色横带。
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宽马鞍形;钩形突粗钩状,在背部中央的基半部有两条纵脊,其顶端在钩形突的中部汇合并向上隆起,钩形突的两侧各有一泡状突起;颚形突的顶端骨质化;基腹弧细条形;抱器瓣基半部宽,端半部窄,在其基部背角和腹角骨质化;囊形突不发达;阳茎甚小,顶端略扩大。
本 5♂♂,海南尖峰岭天池、1973.Ⅲ.19~25、王子清、方承莱采;1♀,浙江遂昌、1980.Ⅷ.10、朱南海采;3♂♂,甘肃文县铁楼1450m、1999.Ⅶ.24、朱朝东采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江苏、浙江(天目山、遂昌)、福建(武夷山)、湖北(神农架)、湖南(张家界)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(尖峰岭)、台湾、云南